合肥市项目申报

关于新站区发布2022年度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揭榜挂帅”项目榜单的通知

文字:[大][中][小] 2022/12/13  浏览次数:997

现将市科技局《关于发布2022年度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揭榜挂帅”项目榜单的通知》转发给你们,并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10年专业代理免费咨询:13339105710(微信同号)0551-65300258
(卧涛科技:项目申报、专利商标版权代理、软件著作权代理(不过包退)、科技成果评价、各类标准化(参编)代理、软件开发、商业计划书、工商注册财税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两化融合、企业信用修复、ISO体系认证等)

一、建设领域和方向

2022年度拟在全市技术密集度高、依赖性强、创新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重点产业领域和方向,布局建设如下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一)量子精密测量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

量子精密测量是利用量子特性获得突破经典测量技术极限,开拓物理信息感知维度的新一代精密测量技术,与传统测量技术相比,具有更高测试精度、灵敏度。精密测量是获取物理量信息的源头,随着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精密测量已经进入“量子时代”。

量子精密测量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面向量子精密测量前沿技术,一方面开展量子传感、电子光学、微弱信号测量等系列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制出量子钻石显微镜、量子自旋磁力仪、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锁相放大器等一系列核心指标国际领先、稳定可靠的高端精密仪器,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推动合肥市量子科技产业做大做强,构建以量子精密测量为核心的先进仪器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推动量子传感器在动力电池检测、生物磁测量、体外诊断、金属无损探伤等行业研究与部署,实现量子精密测量在前沿科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建设量子精密测量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对加强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示范,推动发展国产仪器替代进口、解决“卡脖子”问题,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冠肺炎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

新冠肺炎小分子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达到治疗新冠肺炎的效果,是国际上已知有效治疗新冠肺炎的主要方向之一。支持新冠肺炎小分子抗病毒药物领域发展,对突破国产新冠治疗药物技术研发瓶颈,实现新冠肺炎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冠肺炎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面向目前我国急需有效、低价、给药便捷的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用药需求,针对新冠病毒潜伏期短、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快、隐蔽性非常强且症状不明显等问题,围绕小分子抗新冠病毒药物领域对现有和既往新冠肺炎病毒流行株进行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研究,重点突破晶型控制、原料和制剂的杂质控制、连续流技术、难溶药物增溶等技术问题,研制出可替代进口、作用机制明确、抗病毒活性高、产业化成功率高的新冠肺炎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大大减少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率和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通过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新冠肺炎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本地产业化,提升我市抗病毒药物领域创新能力,研发高质量、可负担的口服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三)低碳能源新材料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

低碳能源新材料是指支撑新能源发展的、具有能量存储和转换功能的替代高碳能源的清洁功能材料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清洁能源材料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

低碳能源新材料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聚焦超导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储氢材料、锂电池材料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涂层超导、硅基光伏、钙钛矿、固/液态储氢、磷酸铁锂正极、三元/多元锂正极、硅碳负极、复合集流体、钠电正负极、锂电修复再生等低碳能源新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预期在新材料研发、工艺制备、体系匹配、器件组装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制出适应不同温度和工况环境下兼顾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低碳能源新材料。同时,加快低碳能源新材料产业结构调整、组织架构设计、技术结构优化,持续推进产融结合,实现跨越发展,以此带动国内低碳产业深度技术发展,引领低碳能源产业链的技术和结构变革。

通过中心建设,开展低碳技术和能源新材料的研究,解决制约新能源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促进我市低碳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四)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管协同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

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管协同是采用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实现车辆与车、路、人、任务之间感知融合、智能协同、规划决策的网络化运作,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和效率、作业任务高效和节能。

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管协同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智慧交通、智慧车城网、智慧园区等应用需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通讯协作、车路感知信息可融合性判断及特征对齐、车路云分层决策等技术攻关,突破网联车辆车路云互补融合感知、道路行驶和作业任务智能协同等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研制一批核心指标国内领先、可靠可用、开放共享的车载信息共享系统、路侧互补融合感知终端、云侧网联车辆任务智慧协作平台等软硬件产品,实现环卫、物流、新零售、公交等多场景下的泛化性应用。

通过中心建设,加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管协同及其应用产业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智能网联应用技术转移转化和商业化应用,推动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快速发展壮大。

(五)IGBT功率模块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

IGBT模块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是电力电子装置中电能转换与电路控制的核心器件,主要用于改变电子装置中的电压和频率、实现直流交流转换等。当前功率模块国内主要依赖进口,严重制约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产业链的发展。

IGBT功率模块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工业控制、电机驱动、电源应用等多个领域的应用需求,针对现有IGBT功率模块散热性能、长期可靠性、输出极的抗震性和可靠性不足以及IGBT芯片电流密度低、IGBT动态检测性能评估有效性等问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功率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工艺、模块测试等核心技术问题,研制出达到国外头部企业同等水平的IGBT功率模块产品,解决我市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功率模块长期依赖进口、急需国产化替代以及国产模块保质保量的供应需求问题,推动合肥市IGBT功率模块产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中心建设,提高关键材料及相关研发生产设备的配套水平,进一步完善功率模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动功率模块产业链的聚集和完善,促进合肥加速成为全国重要的功率芯片、功率模块产业基地,助力合肥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领域的战略新兴体系高质量快速发展。

(六)元宇宙新型网络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

元宇宙新型网络作为元宇宙底层核心基础设施,对推进元宇宙广域确定性网络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框架、算网一体调度、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发展,以及系统化虚拟内容建设和行业应用探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元宇宙新型网络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面向元宇宙海量数据生成交互、AR/VR触感业务协同、全息感知通信等新一代技术需求,开展元宇宙网络技术架构、确定性网络交换技术、在网计算、主动安全、网络可靠性与安全性评测等系列关键技术攻关,研制低时延确定性网络交换设备、超高算力智能网络计算模块、对标国际主流产品的智能网络检测设备等一批新型网络关键产品。在元宇宙新型网络架构基础上,探索工业领域与“元宇宙”深度融合,通过将信息物理系统、数字孪生与5G引发的AR、VR、AI计算机视觉、低时延远程控制等应用有机整合,打造工业元宇宙解决方案。

通过中心建设,推动元宇宙底层网络核心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应用示范,提升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支柱性产业高质量发展。

(七)空天地协同感知与智能认知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

空天信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相结合,能为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双碳治理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格局带来革命性转变。空天信息与各领域、行业应用的深度融合,可对我市空天信息产业链和创新生态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空天地协同感知与智能认知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面向全时空实时感知、全周期实时监测和全要素实时评估的城市场景空天地立体化监测需求,围绕空天地三维协同感知,多源异构数据实时传输、预处理和融合,智能认知三个方面开展技术攻关,从感知设备、协同策略、传输协议、融合算法以及认知模型等多个维度突破相关核心技术,研制出机载、船载系列卫星通信应用终端产品、空天地多模态数据协同感知关键设备、高清多媒体实时加解密装置及多源异构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平台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产品,为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双碳治理等重点领域发展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通过中心建设,聚焦空天地信息领域的跨界融合、创新应用等新业态、新模式问题,推动合肥空天信息产业在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双碳治理等重点领域、行业的创新发展,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空天信息研发产业集群。

(八)微生物制造及食品应用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

微生物制造及食品应用是以微生物细胞为核心,以食品产业需求为导向,基于合成生物学、生物工程等前沿科学基础理论及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新兴交叉产业,具有多样的生产制造策略,低碳可持续模式以及广泛的环境适应性,在国家生物经济战略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微生物制造及食品应用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针对生物加工过程中生物体的生理特性和调控机制,围绕食品新资源、功能组分、营养素的合成生物学制造、细胞工厂构建以及益生菌挖掘、植物基发酵乳生物制造、低碳导向生物制造过程调控等技术瓶颈开展科研攻关,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前瞻菌种创制技术,强化生产性能的人类营养素底盘微生物设计新技术和新方法,创建国际领先新一代工业核心菌株,构建自主产权益生功效微生物资源库,研制出营养素有效递送及益生菌剂增效的首创产品并强化食品应用,加快推进微生物制造、营养素产业应用、植物基食品生物制造等行业创新技术和装备配置,为健康食品产业提供坚实的科技引领与发展支撑。

通过中心建设,提升我市食品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原始创新能力,实现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从平台建设到产品开发及产业转化的多层次、上下游融合发展,通过科技赋能推动我市绿色食品产业体系的创新升级。

(九)温室气体监测与数智双碳平台合肥技术创新中心

温室气体监测与数智双碳平台采用物联网架构,在“天、地、空”三位一体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感知设备的基础上,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模型、数字孪生技术,建设出数智结合温室气体管理平台,以实现对“双碳”目标的多能覆盖、实时监管、决策支持、数智赋能。

温室气体监测与数智双碳平台合肥技术创新中心面向工业企业、园区、居民生活、交通运输、城市环境空气进行温室气体监测和评估的需求,针对双碳目标任务紧急、产业链低碳化发展水平不足、国内商品化的温室气体监测产品普遍灵敏度和精度不高等问题,在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设备、碳排放数据管理智慧化、碳监测及碳交易体系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突破一批国际领先的温室气体监测如光谱、色谱、质谱等新技术和方法,研制一批核心指标国际领先的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设备,创新式打造全碳生命周期管理流程系统:碳监测、碳画像、碳预测、碳管理,促进传统工业企业能源转型升级。

通过中心建设,推动我市温室气体监测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示范,引领温室气体监测产业尖端技术发展,提升我市的温室气体监测装备水平及我市在碳排放管理行业的竞争力,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十)无人飞航装备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

无人飞航装备即智能化特种武器装备,具有信息感知与处理、推理判断与决策、执行某种动作与任务等功能,是未来武器装备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国之利器。

无人飞航装备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面向军事需求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进一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需要,针对我国航空武器装备从无控到有控、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从单一平台到多平台协同、从有人平台到无人平台的现代化作战需求,重点突破目标探测与制导、协同网络化作战、高效毁伤等核心技术,研制出应用于陆军、海军、空军和火箭军等武器系统平台配用的无人飞航装备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能够遂行远程打击、空中压制、抢滩等作战任务,具有广阔的军事应用前景,同时推动无人飞航装备衍生的相关成果向民用领域移植,促进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通过中心建设,打造一个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无人飞航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示范,促进关键元器件、原材料国产化,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十一)高性能光学膜材料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

高性能光学膜材料具备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电子器件产业最前端关键原材料,也是新能源汽车电子器件制造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支撑材料。当前,高性能光学膜领域多种材料依赖进口,严重制约我市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高性能光学膜材料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针对新型显示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围绕LCD、OLED、MiniLED、柔性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对高性能光学膜的新需求以及新能源汽车电子器件中膜材料的巨大缺口,开展拉伸成膜基础和应用技术攻关,突破高性能光学膜拉伸成膜、分子取向、表面超平滑、纳米改性、折射率匹配、微结构设计等核心技术,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打破日韩对该领域的技术封锁。研制出可替代进口的光学聚酯薄膜、光学三醋酸纤维素薄膜、高端保护膜、离型膜、硬化膜、增亮膜、反射膜、阻隔膜等产品,促进高性能光学膜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中心建设,加速我市光学膜技术进步,提升光学膜材料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关键材料及设备的配套水平,进一步完善新型显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动新型显示产业链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前端关键尖端原材料的产业聚集和完善。

(十二)肿瘤原代细胞工程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

肿瘤原代细胞工程是利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多组学技术,开发肿瘤原代细胞体外高保真快速扩增的技术和方法体系及产品,在源头上为基础科学研究、创新药物产业和临床肿瘤精准治疗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科研设施和研发平台。

肿瘤原代细胞工程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面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一代“关键芯片”原代细胞模型需求,针对行业内肿瘤原代细胞无法在体外可持续扩增的难题,在肿瘤原代细胞工程领域开展技术攻关,重点突破肿瘤原代细胞体外培养成功率低、持续增殖难、原始病理特性难以保持等技术瓶颈,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保真的原代细胞培养体系,发展原代细胞模型,建立国家健康产业大型基础科技设施,解决“芯片”问题;研制出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原代细胞培养基和相关核心细胞因子等产品,实现进口替代。

通过中心建设,有利于我国掌握肿瘤原代细胞的可再生关键技术和源头战略资源,在国际竞争中抢占优势;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精准、可靠、持续、稳定的战略资源,为癌症病理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科技支撑。

(十三)Mini/Micro显示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

Mini/Micro显示具有高亮度、高对比度、更好色彩还原度及节能等优势,不受显示尺寸及显示形态限制,可实现4K/8K高清显示,可广泛运用于指挥中心、大型演播厅、高端会议室以及元宇宙虚拟影视拍摄、AR/XR/MR等新兴领域,被称为下一代新型显示技术。

Mini/Micro显示合肥技术创新中心面向超大尺寸超高清显示场景需求,针对制程良率、电路设计、显示效果行业共性问题,围绕芯片巨量转移、高密度线路板、高速集成电路等前沿技术,重点突破Mini/Micro显示高端制造设备、自动像素校正、画质核心算法、纳米封装材料等相关制约产业发展核心技术瓶颈,研制出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的Mini/Micro显示产品,并保证产品高可靠性及低成本优势,实现技术及材料全部国产化,打破日韩企业在这一领域长期垄断地位,推动我市显示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

通过中心建设,加速我市显示产业升级,重点突破Mini/Micro显示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提升核心器件、关键工艺的设计制造水平,带动高端制造设备、半导体集成电路,软件应用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相关产业链国产化和本地化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合肥新型显示产业优势地位。

、申报条件

(一)在合肥市内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能集聚整合领域内科研优势突出的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打造创新联合体,形成分工明确、有紧密利益捆绑的协同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协同攻关与成果转化。

(三)拥有相关领域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链发展和“卡脖子”关键技术,凝练提出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和攻关任务,突出需要解决的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四)具有较强的资金自筹能力,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持续投入,年度研发投入强度明显高于行业同类。拥有先进的科研基础设施,具备一定规模的技术开发实验场地,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和检验设备原值不少于500万元,建设期投入不少于300万元。

(五)拥有国家级或省、市级高层次人才团队,或具有行业内公认的技术创新优势和高水平科研团队、领军人才,形成稳定的核心技术团队、专业化的技术支撑服务团队以及成果转化应用团队。专职研发人员不少于20人,其中,副高级职称、博士学位及以上或具有同等水平的研发人员不少于10人。

(六)已建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具有一定的运行管理和对外开放服务成效、行业评价良好,具有创建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基地的基础和潜力。

、其他要求

申报市级技术创新中心的企业,按规定提供《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申请书》、《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可行性方案》等附件材料,一式两份、装订成册与电子版12月22日前提交至新站高新区科技局科技创新处

Adodb 数据库操作失败Adodb 关闭数据库连接失败